《2928期》
「2008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一共有六大類獎項,其中的社區行動獎學生組獲獎人是司馬庫斯長老教會青年拉互依˙倚岕。他於五日下午受訪時呼籲,當代的部落青年感慨部落文化消失,雖然提出批判反省,但是要實踐高論理想,建構部落文化主體性,最重要的是回到部落,用實際行動參與部落生活,否則部落青年對部落到底是什麼的樣貌,永遠只是紙上談兵的夢土而已,對部落毫無幫助。 第三年舉辦「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的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表示,「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代表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最高榮譽,這些青年從關懷社區到走向世界各地,透過持續付出,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全心投入,讓生命發光發熱,創造生命中的奇蹟,可以成為其他青年朋友效法的典範。青輔會林岱樺主委表示,今年已進入第三屆,報名特別踴躍,人數創新高,共有362件參賽;複審會議產生57位入圍者,再經決審會議最後產生17位得獎人。
而社區行動學生組得獎人、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碩士班拉互依.倚岕的得獎事蹟:一、社區行動經驗具長期性、持續性,對於社區未來發展有深刻承諾與清晰目標、策略;二、對於部落文化如何傳承及發揚具有反省力,及具體策略並勇於創新。
在「櫸木事件,無罪抗告到底」的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之一的拉互依.倚岕表示,原住民部落青年,不管是在台灣任何一個角落聚會,「什麼是部落?」這個存心已久的意識問題,都會透過任何種形式被拿出來一再討論,而且都接受部落面臨到諸多的問題,主要因素歸咎於部落社會結構的斷層發生在年輕人,部落裡只有老人與小孩,兩者中間缺少一個可承襲民族文化的銜接橋樑。而這個問題的背後原因,到底如何?拉互依.倚岕現在也在挖掘中,不過,他相信問題的答案在於回到部落,感受耆老的生活脈動,答案自然就會浮現。
「畢業後回到部落,是我的生活另一個的起頭。」剛完成生態研究所碩士學位的拉互依˙倚岕,不同於多數原住民知識青年畢業後留在都會仍然砲口朝向部落、教會的態度,他對此淡淡的說,畢業後回到部落是回饋,是信仰與生活的合一;雖然知識份子會有批判,但是要有自省,更不可缺少為理想實踐的承諾。「Tnunan Smanqus」(泰雅爾語:編織司馬庫斯)他說,學習螞蟻、蜜蜂共同合作的生活模型,是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根基,卻被主流社會吞食殆盡,淹沒在外來文化的洪流裡,因此,部落在外人眼中永遠只有跳舞與唱歌,陪襯著所謂的主流,令人感嘆。
他指出,集體生活、利益共享的社會模型是原住民文化主體的根,要能夠承襲還要建構樣貌,非要有年輕人的參與不可,才能夠讓耆老、青年、兒童,完整的社會人口結構一脈相承的永續下去,這才能夠讓所謂主流體驗、經驗到原住民文化的深度,提升國人重視族人文化的價值。
除了教會牧師有神學院的「道碩」文憑以外,拉互依.倚岕是司馬庫斯的第一位碩士,他說,司馬庫斯的青年已經有八成回到了部落,大家拿著鋤頭一起工作,因此,這次他能獲獎,他說:「這不是來自於我個人的能力,而是許多部落伙伴與部落外的支持者,活化了祖先生活的『集體利益』概念。」
他強調,司馬庫斯教會在協助族人尋找祖先生活的智慧功不可沒,實踐「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信條已成為該教會的風采,「只會喊口號『耶穌愛你』、『禱告』的教會,除了紛爭不斷,而且基督徒在教會內外的表現,也是表裡不一。」指出教會的道理要與人民的生活契合,不是切割,從旱地裡拔蔥的福音,才能影響社會;因此,司馬庫斯教會活化了族人「集體利益」生活討論的傳統,務實解構了資本主義對部落的侵略,讓族人的文化主體價值浮現,恢復「利益共享」經濟體的古老智慧,他說:「我在外地一路讀書到今天,就是靠部落的幫助!」
笑問拉互依.倚岕說,今天的獲獎殊榮、加上碩士光環,勢必在教會裡會被推舉成為下一任的新任執事!他也笑著回應,義不容辭,因為在司馬庫斯教會、部落,每個人都有當盡的責任與義務。
林岱樺表示,透過青參獎的表揚,建立公共參與的新典範,讓青年種子在全國不同角落發揚光大,也鼓舞更多青年朋友,付諸行動,愛台灣這片土地和人們,甚至向國際發光發熱,「沒有名利、不問成敗,得獎者堅定的眼神與具體的行動,將持續傳遞台灣希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