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官商勾結、國本動搖,再思〈農再條例〉

(本文投稿刊登於二九八二期的台灣教會公報之「公報廣場」)

國民黨的多數立法委員與行政院農委會,為實現馬英九總統所說的「要苦民所苦」,於是在去年底,立法院一讀通過農委會提出改造農村環境的《農村再生條例》,讓農村可透過兩千億預算進行「拉皮整容」,打造舒適的社區空間,該政策,不要說是農民,換做是任何都市社區的居民也絕對會舉雙手贊成。結果,部分關心農村議題人士,卻是要求農委會收回成命、立法院退案審查。究其原因,關心者認為條例一旦立法,其中的條例將成為土地開發法案,導致農村土地炒作、帶來糧食危機,而且,該條例本末倒置,無視農業發展才是農村再生的根基!

《農村再生條例》共五章四十二條,除了引人詬病的第三章〈農村土地活化〉外,其他的章節條文,在於文化建設、社區營造,以及水土保持、防患水災乃至於污水處理、垃圾清理、資源回收等等不勝枚舉的區域功能規劃。平心而論,確實能立竿見影改善農村環境。

但細觀〈農村土地活化〉,其強調整合農地導向功能區劃的土地開發方式,以積極活化土地使用,並由地方政府主管機關規劃辦理後送中央機關核定。顧名思義,條例一旦三讀立法完成,地方政府可逕行重整農村土地。於是,官、商可以藉機勾結,財團也將合法進入農村擄取土地變更利益,勢必衝擊全國僅剩33%的耕地面積快速減少,動搖國本。

回顧2000、2007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農地可興建免稅農舍、開放自由買賣,其結果是,「農業發展」出現連棟的歐式別墅如雨後春筍般立於田中,其排放污水直接滲入耕地破壞土壤;土地炒作橫行,肥了建商、苦了農民;但如今《農村再生條例》的〈農村土地活化〉,更是從農田翻到農村,更深入土地的開發與變更,因此,反對者要求該條例退案也就不無道理。無怪乎,歷次公聽會上總是有人疾呼:「振興農業的牛肉到底在哪裡?」而這一問,也從過去民進黨執政,問到了現在完全執政的「中國」國民黨!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撒烏瓦知部落可就地重建,神作為也需人關心

【邱國榮台北報導】
「我們已經有土地可以重建部落了!」居住撒烏瓦知部落的長老教會西美中會退休牧師張進財,於九日下午開心表示,部落在寒冬中遭政府以所謂「依法行事」拆除後,族人餐風露宿、同舟共濟,並以行動積極向桃園縣政府與行政院、國民黨中央黨部表達「就地重建」部落的訴求,甚至不惜以集體剃髮方式展露決心,終於在日前獲得到縣府的正面回應,允許部落就地重建。該部落為了興廢繼絕的重建計畫,張進財於是開立重建基金帳戶,盼望各界能慷慨解囊幫助部落重建。

張進財表示,在有心的義務律師協助調查附近地目,竟發現部落腳下的土地沒有登記任何使用規範,是空的地號,但其周遭地號卻是已經有了地籍上的地目使用登記,限制其用途,於是令政府發公文通知部落,可逕行前往相關單位申請土地承租登記,因此「依法行事」,只要部落一旦完成了申請登記作業,即刻可以就地重建。「四周都有地目,竟然只有這裡是空的地號噢,這太巧合了,太感謝主了!」張進財難掩興奮的說。

他指出,該部落都是老人家居住,一共有十三戶,算過重建經費預計要有十二萬元,目前已經累計七萬元,而建築將以木構造呈現到地阿美族的風味,十三棟木造屋的尺寸規格一致,每戶都派出一名成員共同合力蓋屋,最後入住的方式再以抽籤決定。但募款目標十二萬元真的可以蓋起十三棟木造房舍,外加蓋屋前的整地與落成後的社區整理?「這就足夠了,」他回應指出,警方拆除部落棄置於地的舊建材,許多仍可堪用,是可以拿來再做重建的建築材料使用,無須浪費。

此外,因正值紀念耶穌受難的節期,西美中會特別於十日的上午十時,在當地舉行受難日紀念禮拜,與撒烏瓦知族人同心領受耶穌基督的苦杯。欲關心撒烏瓦知重建,其募款帳戶的郵政劃撥為01091870,戶名:張進財;請附註「重建基金專款」,或是「生活支助」以方便分項登帳;或電洽張進財牧師:0917205415

兒童受虐,八成五來自父母

家扶基金會發起活動,募集親子互動祕笈,建構兒童安全成長環境
【邱國榮台北報導】
驚人數據!暴力施虐兒童的施暴者竟然超過八成是來自家中父母。以基督教教信仰為根基的家扶基金會於日前公佈今年度兒童及少年保護服務數據顯示,共一千二百零六件案件中,施虐者是父母的竟有一千零卅一件,高達85.5%,令人震撼。施虐因素的數據,高達六成四是「缺乏親職教育知識」居首,其次則是「婚姻失調」與「貧困」各佔三成八,而「失業」佔二成六,高過官方數據許多。

為加強宣導兒童保護的重要,家扶基金會提出「快樂親子五步驟」簡單易記的口訣,以避免虐兒的不幸事件發生。家扶執行長王明仁表示,政府、民間始終不斷地推動兒童保護工作既宣導活動,但很遺憾是,仍有許多孩子的父母,因為壓力無處宣洩,一時情緒失控,造成不幸的兒虐事件在新聞媒體上連番上演;尤其近期的金融海嘯,更再度挑戰為人父母的抗壓性,令人擔憂兒虐的不幸事件將越演越烈。

根據家扶個案數據分析,其中施虐因素以「缺乏親職教育知識」的七百七十六件佔最多數,高達64.3%,比起同樣是佔最多數的內政部兒童局的官方數據45.5%,還多出了將近廿個百分點。其次,「婚姻失調」與「貧困」各佔38.1%與38%,「失業」佔26%;至於內政部兒童局分析結果則是,因婚姻失調施虐為21.4%,而貧困與失業因素分別佔8.9%與6.9%,官方資料與與民間的實際狀況相去甚遠。

家扶社工處長蕭琮琦針對「兒童虐待與親職壓力關係」指出,從今年一至三月新聞中,發現與親職壓力有關的兒童虐待新聞共有四十六件;其中,共有七十三位兒童因此身心受害,其中更有8名兒童因遭父母嚴重虐待致死。值得關注的是,這段期間正是經濟風暴肆虐嚴重的階段。他表示,兒童受虐與父母不懂如何照顧兒童,將兒童當作發洩情緒有關係!此外,新聞事件與家長失業、家庭貧窮有關,占32.6%,可見景氣低潮也與兒童受虐有關。因此他強調親職壓力問題的嚴重性,確實要正視。

「為什麼父母會施虐?」擔任該基金會兒童保護工作,既任教於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助理教授張歆祐諮商師指出,父母非完人,因此生活經驗不可避免的痛苦情緒,經過積壓累積,在沒有適當的管道宣洩下,一旦遇到孩子犯錯時,隨即爆發成為施虐的禍因;不可諱言,管教孩子時,當下處罰確實有其效果在,但父母平常若沒有將情緒抒壓,管教孩子時就會控制不住情緒的恣意宣洩,造成親子關係分離,惡性循環,最後發生令人遺憾終身的結果,因此,父母不可忽視其殺傷力。

「孩子的智力,與父母的言語暴力有關。」張歆祐表示,研究學者發現,孩子智力與成長家庭的社經地位有關,因此給人感覺,家庭經濟能力決定了孩子的智力,但再做深入研究後發現,社經地位低的父母,管教孩子的言語較多呈現粗俗鄙陋,例如「去死啊」的難堪字眼,或是命令的口吻否定孩子的行為與要求,才是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與金錢能力關係反而不直接。 家扶社會工作處專員劉美芝也表示,施虐兒少個案,不乏有經濟能力強的父母,但他們就是「缺乏親職教育知識」才會錯誤施下重手。

家扶基金會為協助為人父母者,正視自己生活上的壓力,避免兒童受虐事件發生,提出「不、必(閉)、打、小、孩」的快樂親子五步驟,提醒父母如何避免疏忽不當照顧子女,或在情緒的當下有效緩和壓力。口訣步驟;一、「不」要生氣,深呼吸10下;二、「閉」上眼睛,靜心10分鐘;三、「打」給家扶,家扶專線0800-078585;四、「小」孩抱抱,擁抱孩子10秒鐘;五、「孩」要大笑,與孩子大笑10聲。

此外,家扶部落格正發起「親子互動秘笈大募集」活動,邀請父母經驗分享,幫助需要的父母有便捷管道獲得親子知識,協助建構兒童安全的成長環境。活動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tfcf-tfcf

農村再生條例未能讓農村再生

YWCW邀請企業培訓綠色人才

高希均強調:「台灣不缺人才,缺人品。」CSR應首重品格教育
2974期
【邱國榮台北報導】
國際趨勢觀察專家佛里曼最重要的著作《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引發各界熱烈討論,今年台北YWCA(基督教女青年會)慶祝六十週年,特別舉辦橄欖山論壇「綠色的智慧、你我的明天」,邀請企業、媒體代表暢談全球陷入經濟風暴中的綠色契機。台北YWCA會長汪苓坤姊妹表示,該會成立迄今,一路都隨著社會需要的脈動提供不同服務,從最早期設立牛奶站,溫暖貧困家庭開始,到如今思考地球氣候轉變暖化,要減輕暖化,就必須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努力著手,因此,幫助社會培訓具有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智慧的綠色人才,成為了女青年會推動多項事工當中的重要一環。
該論壇於二月廿日下午,在國賓飯店內舉行,受邀致詞的副總統蕭萬長表示,台北YWCA從無到有參與社會貢獻良多,今年舉辦「橄欖山論壇」,關注環保問題,結合產業菁英研商解決之道,值得肯定。蕭副總統指出,去年油價飆漲,亞洲各國物價隨之波動,仰賴能源進口的日本物價指數最低,就是因為及早推動節能減碳,發展綠能產業,但反觀我國的物價波動很大,就是因為沒有做好節能減碳,依賴進口能源太大的緣故。
唯一連續三連獲得《遠見》雜誌頒發CSR典範企業的台達電,其董事長鄭崇華先生受邀擔任該論壇與談人,他在蕭副總統致詞完步出場後隨即不滿表示,立法院因為有一些害群之馬,導致《再生能源法》不能通過,遑論綠能產業,卻讓全民爭議性大的「博奕條款」輕鬆通過,令人匪夷所思,「太可怕了!」
與談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總裁高希均教授則指出,台灣不論哪一種宗教,比較不像歐美會深入到社會公領域當中,反而幾乎是功利型導向的宗教。因此,在台灣發展強調關注公領域的CSR就有它的先天限制存在,要能突破,就要從教育著手;但是,已經高達上百所大學的台灣,卻無法培育出足夠的CSR人才,究其原因,是教師追求個人研究地位,無心在教學上認真付出的結果。他說:「台灣不缺人才,就是缺人品。」以強調綠色環保的CSR的關鍵,就在於人品。
英商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女士表示,金融風暴橫掃,可發現面臨倒閉危機的都是競逐短期利益,或是債臺高築的貪婪企業,因此,對於投資人而言,企業的CSR程度會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指標,它猶如企業的DNA,會自然塑造出企業財物透明、管理透明、獎金透明(沒有企業高層自肥),自然有能力度過景氣風暴,但這需要政府政策,制訂出可量化的規範供大眾參考檢視。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致力本土語言,傳道人獲教教育部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2974期二月

【邱國榮台北報導】

二月廿一日是世界母語日,教育部於當天下午在國立編譯館,舉辦「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團體及個人獎」的頒獎典禮。其中基督徒獲獎的有長老教會牧師鄭兒玉、Yawi Nomin(江明清) ,以及創辦「南投縣天主教山地服務研究社」的天主教會會友、賽德克族的曾瑞琳女士。而獲得團體獎的「關懷文教基金會」,則是前彰化縣長、也是基督徒的周清玉姊妹所創立。

教務部長鄭瑞城致詞表示,台灣的閩南、客家、原住民等語言,都已經病入膏肓,尤其是原住民語衰敗的頹勢最為嚴重,期待關心母語的學者、專家與教育部一起合作出有創意的辦法,讓台灣的本土語言,早一日能夠起死回生。

鄭兒玉發表得獎感言說,要污辱一個人,污辱他的母語就足夠,但是台灣人不必由他人來污辱,「畢竟,台灣人自己都看母語親像狗屎!」因為,台灣人長期受外來統治,孕育出的奴性已深根在潛意識裡,使思考方式都是以外來統治的「國語」出發,就算未來建立起「台灣共和國」,那也是舊酒裝入新瓶而已,仍是中華文化支配著台灣。「我絕對不反對國人以中文思考書寫。」他說,前提是各族群需要有母語思考書寫的能力,這也是長老教會提倡「新而獨立的國家」應該要走的方向。

Yawi Nomin代表三位原住民的得獎人致詞時指出,原住民有十四族、四十三種語言,應該要有四十三位的得獎人才是,結果連教育部頒獎本土語言有功人士的比例上,原住民仍然相形見絀,由此可見,原住民語快速成為風中殘燭的道理就在於此。為此,教育部在典禮主持人說明下,趕緊打圓場表示,國小只要有一位學童的母語選修原住民語,依教育部規定就得開課,以透過該項政策,力挽狂瀾;至於原住民得獎少的原因是,原住民生性含蓄,使得評審收到的推薦函中,原住民的數量就不高,因此才只有三位獲獎人。

代表「關懷文教基金會」領獎的周清玉表示,回想十五年前開始舉辦第一場台語演講比賽,沒有孩子要參加,但如今已經是超過千人報名比賽的盛事;該基金會更在今年成立了兒童台語劇團,並將在今年八月開始第一場的演出,敬請關心母語發展的各界人士,拭目以待。

教會鼓勵復名,專家、部分原民認為落實有其困難

2974期二月

【邱國榮採訪報導】

長老教會所屬泰雅爾中會馬里光教會要在今年鼓勵會友,把記載在身份證上的漢化姓名回復改為泰雅爾族人的傳統姓名該教會目前已經有廿人在身份證上完成復名登記,約佔教會會友人數的三分之一。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在二00七年十一月的統計,共有1201位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此數字僅約佔全體原住民人口數的2%。

鼓勵會友向戶政單位申請復名的馬里光教會傳道師督魯安‧慕妮指出,政府教育原住民要重視自身文化的政策,不夠積極努力,「像是我女兒就讀的國小,明明就是部落裡的國小,但是全校小朋友卻都是用漢人名字,而只有我女兒一人是用泰雅爾族的名字。」督魯安‧慕妮也舉例,其姪女是居住宜蘭地區的泰雅族,同樣正就讀於部落國小,全校也是只有姪女一人的名字恢復正名;由此可見,原住民漢化姓名的程度嚴重,積習已深。

既使同樣是泰雅族,但是居住宜蘭的族人,彼此主要還是以漢化姓名稱呼,不像居住山上部落的族人,平日見面,不論大人、小孩都是以原住民名字相稱呼;尤其是宜蘭的年輕一代,甚至認為原住民的名字難聽,那是「山地人」才用,不是平地原住民該用的名字。對此,督魯安‧慕妮表示,平地部落學童中,確實仍舊存有「山地人」的概念,這對多元文化台灣,強調多元文化的教育,結果卻沒有讓原住民的民族幼苗走出漢化、認同原住民,令人匪夷所思。

對於恢復傳統姓名一事,泰雅爾中會宜蘭四季教會牧師Yawi Nomin(江明清)受訪時指出,原住民名名字是語音表現,用語意的漢字書寫絕對是雞同鴨講,除了發音錯誤百出以外,書寫的漢字也是千奇百怪,反而打亂原住民的用名系統,「應該規定,僅使用羅馬拼音書寫我們的名字才是正確。」

根據了解,內政部戶政司在扁政府時代,會定期在每半年時刻,利用網路公佈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的統計通報,但是,馬政府上任迄今,卻不見內政部公佈該項統計。「這可能與新政府比較不關心原住民事物有關吧」曾經研究、探討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的政治大學民族系講師王雅萍,廿日受訪時如此說。

王雅萍依據內政部在二00七年公佈的數據,分析出原住民正名方式比率,以選擇漢名並列羅馬拼音,人數有六百廿人,佔復名者的80%為最高;直接回復原住民傳統姓名(漢字書寫),人數已有一百零三人,佔回復原名人數的18% ;新生兒以傳統姓名申報出生登記的有109人,佔1%不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原住民復名後不適應,再改回漢人姓名的案例有一百六十九人,佔復名人數中的1%。

《姓名條例》修正案於一九九四年底通過後,截至二00七年底,復名的比例從戶政司統計結果仍舊偏低,究其原因,王雅萍提出了幾點可以探究問題的方向:是政府的行政配套措施不夠?還是原住民對民族身分的認同不足?是原住民各族遇到傳統名字書寫現代化的困境?還是大社會對多元文化不夠尊重,導致原住民感受不到主流社會的善意,怕被標籤化,以致不敢貿然復名

「身份證改回來原住民的名字,不方便工作啦。」某都市原住民教會的一位長老就坦白說道,漢人根本記不住原住民名字,既然在都市生活,繼續使用漢名才不會對工作造成影響;另外不申請復名的原因,就是一旦復名,所有簽署過的重要文件都必須更換,反而製造麻煩。

然而,根據王雅萍研究,雖然多數原住民申請復名,選用羅馬拼音與漢名並列的模式作為正名登記,但這也可能會埋下民族命名文化傳承的危機。

她指出,以前對台灣平埔族的姓名漢字登記變遷的研究發現,經過七代以後,就會自然地完全選用漢姓漢名,因此,目前原住民選用漢、羅並列方式,又回到過去平埔族公漢名、私原名的老路,將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帶來另一危機。

而且,內政部統計族人替新生兒選擇用傳統姓名登記的比例,僅有1%,令她好奇,認為這是政府對原住民的教育施政,或是各民族議會討論,並未把整理傳統姓名譜,當成是重要議題而做深入討論所導致的結果。

此外,原住民申請復名時,在身份證上書寫漢字,中間有個區隔父母與自己的稱呼,幾乎都冠上「‧」這個符號。此,復名時沒有在身份證上冠上該符號的賽德克族牧師瓦旦吉洛就表示,身份證上書寫名字中有「‧」就代表這個符號是名字的一部份,但沒有原住民名字的發音中間有「點」或「dot」的讀音出現,而且以符號當作名字一部份,更是對人的不尊重。瓦旦吉洛提出質疑說:「美國職業籃壇巨星麥可喬丹,媒體的報導,有哪個寫過『麥可‧喬丹』?而且,會有人叫他『麥可點喬丹』嗎?」因此,他申請復名就是以「瓦旦吉洛」登記,而不是「瓦旦‧吉洛」突顯其對傳統名字的看法。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政府向漢生病友致歉,人權團體諷不真誠

2973期二月
【邱國榮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劉兆玄於二月十二日在政院院會中,聽取衛生署「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之執行情形」報告後,代表政府向所有漢生病友公開致歉,他並指出,政府依據補償條例動支數億元經費,給漢生病友補償金,也已正名、回復其名譽、對社會進行正確的宣導與教育。對此,樂生團契與推動「漢生法案」的台灣人權協會表示,政府為興建捷運新莊機場,對樂生院拆遷政策的執行過程,至今依然粗糙,仍舊罔顧病友人權,卻突然做出道歉聲明,格外令人覺得諷刺。

衛生署長葉金川在上午的行政院會報告後,下午則前往樂生院區召開記者會,代表政府向漢生病友道歉,而樂生院民組成的樂生自救會,手拿海報,當面向葉金川提出質疑,強調拆遷至今,道歉只是形同虛文。

樂生團契也表示,葉金川到樂生道歉當天,院內拆除工程仍舊在進行,但政府的道歉,卻隻字不提以公共建設為由,強制院民迫遷的錯誤政策,此道歉,流於形式,毫無貼近病友真實的感受與需要。

依據補償條例,院民最多可領二至三百萬元,最少為二十萬元。團契指出,政府大肆宣傳賠償金的同時,樂生院正「鼓勵」院民,捐出部分賠償金作為照護基金一方面,卻消極面對院民要求回復舊院區廿四小時基本醫療照護的需要,這恐將導致賠償金變成代替院方支付醫療成本,及只領有二十萬元的舊院院民,無力支付每日約近兩千元的照護費用。

團契發言人盧其宏指出,補償條例明文指出,除賠償金以外,醫療、照護等資源也須囊括在補償範圍內,但如紙尿褲等照護資源所需的經費,院方卻設置基金,鼓勵院民捐獻金錢作為所需經費。而去年聖誕節前夕的公聽會,樂生舊院區的院民向衛生署醫院管理委員會陳情,要求院方同樣提供與新院大樓廿四小時照護的就診資源,醫管會當下承諾辦理,但院方代表卻緘默回應;迄今,居住舊院的院民只能自求多福,希望不要在傍晚過後有病痛發生。

台權會則表示,這份道歉空言虛語,看不到實際的作為;諷刺的是,去年十二月為了配合捷運局重新動工,目前樂生院的拆遷重組文物保存計畫、舊院區的醫療照護、新舊院區的交通聯結,都被技術官僚以所謂工程技術考量而拖延,犧牲仍居住在舊院區裏院民應享有生活居住、醫療照護的基本人權。

此外,樂生工程協調會的王姓工程師,前年告發行政院公共工程會主委吳澤成,無視專家舉發捷運機場地下水數據遭到偽造,涉及上億元工程發包,涉嫌圖利、偽造文書的官司,卻在上個月開庭時宣佈偽造文書部分不起訴,而圖利部分並未做出裁定, 令人感到詫異。

台灣人控美政府案,判決結果將牽動美中台關係

2972期二月

【邱國榮採訪報導】

台灣人控告美國政府一案是指美國從日本接收並軍事暫管台灣後,未依照國際法規定,將政權移轉給台灣人民選出的合法政府,卻送交因內戰敗逃而流亡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造成台灣人權、主權喪失,美國華府時間五日上午九時,在聯邦高等法院開庭進行言詞辯論,將近五十分鐘的開結束,原告的台灣人代表及律師在華府國家新聞俱樂部召開記者會,對這起「聯邦法庭世紀大辯論」審理判決方向,深具信心表示樂觀,當晚也在華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召開座談

該訴訟起於二00六年三月,當時審理的第一法庭並未做出判決,就徑交高院。根據關心該案的洛杉磯召集人蔡明法轉述,當時承審的法官就在法庭上表示,審裡國際法、戰爭法、國籍法等法律根據,台灣人自日本戰敗撤離台灣後,確實沒有國籍(包括「中華民國」)!但這是政治的問題;因此,裁定第一法庭無權判決,必須交由高等法院審理後判決。

據悉,在高院法庭上,代表美國國務院的被告律師強調,美國政府把軍事暫管台灣的政權,超越所有相關法律限制的規定,未移轉給台灣人民政府,這純然屬於政治事件。不過,代表台灣人的原告律師反駁,歷史上政治事件,一旦進入司法,都不能逾越法律限制,也都有判例可循,因此,根據法律,美國違法將暫管台灣的政權移轉給流亡「中華民國政府」的事實,無庸置疑。

然而,在華府奔走台灣政治工作的華府長老教會長老王能祥表示,該官司最後判決結果,將會牽動台、美、中三方的敏感神經,並可能改變未來歷史發展的重大轉變他觀察華府對此官司結果的態度,會從政治、法律兩面共同著手。

王能詳指出,以政治角度著眼,一旦美國政府敗訴,華府認為台灣人就會徹底覺醒,朝向建國的方向前進,勢必升高台海危機,並且一觸即發,引發國際間政治的動亂,這絕不是美方所樂見所以華府會單純採取法律途徑應,避免此官司升高到政治問題,讓美國除了可以繼續遵照屬於其「國內法」的《台灣關係法》保護台灣安全外,或許,萬一敗訴的美國可能按照法律行事,如同關島人民,讓台灣人手一本「中華民國」護照與美國綠卡,以解決台灣前途的棘手難題,而台灣文化走向,將會日趨傾向西方,與中國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