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教會鼓勵復名,專家、部分原民認為落實有其困難

2974期二月

【邱國榮採訪報導】

長老教會所屬泰雅爾中會馬里光教會要在今年鼓勵會友,把記載在身份證上的漢化姓名回復改為泰雅爾族人的傳統姓名該教會目前已經有廿人在身份證上完成復名登記,約佔教會會友人數的三分之一。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在二00七年十一月的統計,共有1201位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此數字僅約佔全體原住民人口數的2%。

鼓勵會友向戶政單位申請復名的馬里光教會傳道師督魯安‧慕妮指出,政府教育原住民要重視自身文化的政策,不夠積極努力,「像是我女兒就讀的國小,明明就是部落裡的國小,但是全校小朋友卻都是用漢人名字,而只有我女兒一人是用泰雅爾族的名字。」督魯安‧慕妮也舉例,其姪女是居住宜蘭地區的泰雅族,同樣正就讀於部落國小,全校也是只有姪女一人的名字恢復正名;由此可見,原住民漢化姓名的程度嚴重,積習已深。

既使同樣是泰雅族,但是居住宜蘭的族人,彼此主要還是以漢化姓名稱呼,不像居住山上部落的族人,平日見面,不論大人、小孩都是以原住民名字相稱呼;尤其是宜蘭的年輕一代,甚至認為原住民的名字難聽,那是「山地人」才用,不是平地原住民該用的名字。對此,督魯安‧慕妮表示,平地部落學童中,確實仍舊存有「山地人」的概念,這對多元文化台灣,強調多元文化的教育,結果卻沒有讓原住民的民族幼苗走出漢化、認同原住民,令人匪夷所思。

對於恢復傳統姓名一事,泰雅爾中會宜蘭四季教會牧師Yawi Nomin(江明清)受訪時指出,原住民名名字是語音表現,用語意的漢字書寫絕對是雞同鴨講,除了發音錯誤百出以外,書寫的漢字也是千奇百怪,反而打亂原住民的用名系統,「應該規定,僅使用羅馬拼音書寫我們的名字才是正確。」

根據了解,內政部戶政司在扁政府時代,會定期在每半年時刻,利用網路公佈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的統計通報,但是,馬政府上任迄今,卻不見內政部公佈該項統計。「這可能與新政府比較不關心原住民事物有關吧」曾經研究、探討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的政治大學民族系講師王雅萍,廿日受訪時如此說。

王雅萍依據內政部在二00七年公佈的數據,分析出原住民正名方式比率,以選擇漢名並列羅馬拼音,人數有六百廿人,佔復名者的80%為最高;直接回復原住民傳統姓名(漢字書寫),人數已有一百零三人,佔回復原名人數的18% ;新生兒以傳統姓名申報出生登記的有109人,佔1%不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原住民復名後不適應,再改回漢人姓名的案例有一百六十九人,佔復名人數中的1%。

《姓名條例》修正案於一九九四年底通過後,截至二00七年底,復名的比例從戶政司統計結果仍舊偏低,究其原因,王雅萍提出了幾點可以探究問題的方向:是政府的行政配套措施不夠?還是原住民對民族身分的認同不足?是原住民各族遇到傳統名字書寫現代化的困境?還是大社會對多元文化不夠尊重,導致原住民感受不到主流社會的善意,怕被標籤化,以致不敢貿然復名

「身份證改回來原住民的名字,不方便工作啦。」某都市原住民教會的一位長老就坦白說道,漢人根本記不住原住民名字,既然在都市生活,繼續使用漢名才不會對工作造成影響;另外不申請復名的原因,就是一旦復名,所有簽署過的重要文件都必須更換,反而製造麻煩。

然而,根據王雅萍研究,雖然多數原住民申請復名,選用羅馬拼音與漢名並列的模式作為正名登記,但這也可能會埋下民族命名文化傳承的危機。

她指出,以前對台灣平埔族的姓名漢字登記變遷的研究發現,經過七代以後,就會自然地完全選用漢姓漢名,因此,目前原住民選用漢、羅並列方式,又回到過去平埔族公漢名、私原名的老路,將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帶來另一危機。

而且,內政部統計族人替新生兒選擇用傳統姓名登記的比例,僅有1%,令她好奇,認為這是政府對原住民的教育施政,或是各民族議會討論,並未把整理傳統姓名譜,當成是重要議題而做深入討論所導致的結果。

此外,原住民申請復名時,在身份證上書寫漢字,中間有個區隔父母與自己的稱呼,幾乎都冠上「‧」這個符號。此,復名時沒有在身份證上冠上該符號的賽德克族牧師瓦旦吉洛就表示,身份證上書寫名字中有「‧」就代表這個符號是名字的一部份,但沒有原住民名字的發音中間有「點」或「dot」的讀音出現,而且以符號當作名字一部份,更是對人的不尊重。瓦旦吉洛提出質疑說:「美國職業籃壇巨星麥可喬丹,媒體的報導,有哪個寫過『麥可‧喬丹』?而且,會有人叫他『麥可點喬丹』嗎?」因此,他申請復名就是以「瓦旦吉洛」登記,而不是「瓦旦‧吉洛」突顯其對傳統名字的看法。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建議不要用漢字....

用羅馬拼音;
才顯得出與眾不同的"洋味"...

"高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