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青年長執比例低,影響力減弱

長老教會的青年擔任長老或是執事的數據比例,在總會出版刊物《新使者》101期,刊載一研發中心專員張懋禎傳道的撰文「從PCT青年現況看青年牧養」,于文末出現一個小註記篇由總會:長老教會青年在教會裡擔任長老的比例是1.34%,擔任執事的比例是10.29%。對此,張懋禎見解指出,提升比例,在於青年牧養過程,要有意志、態度、與行動,才能看見青年不僅是教會的「未來」,更是「現在」!
目前,研發中心正在蒐集2006年教勢統計資料的同時,也緊鑼密鼓的分析所蒐集的2005年教勢統計資料,其中針對教會青年的各項研究數據結果,張懋禎表示,研發中心研究員正在努力撰寫分析結果的報告文,預計在年底出爐。不過,就在大家引頸企盼報告文出爐以前,張懋禎在《新使者》發表的這一篇專文,以註記道出了長老教會青年擔任長老、執事的比例,讓人高度重視。

張懋禎表示,長老教會的青年流失迭減是不爭的事實,其「減少率高過國家青年人口的整體減少率。」而且,現今青年在教會的影響力,似乎已經不在,這和過去的一段歷史,於1949年有1200多位教會青年聚集淡水,提出教會青年成立青年團契、成立總會並廢除南、北大會等兩大要求,進而促成結果實現,但反觀現今青年的影響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據了解,今年五月,由研發中心協助七星中會青年部主辦的「教會青年牧養研討會」,邀請同樣身為教會青年的「台灣少年權益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小姐,在會中點出,今日教會的青年處境與需要面對的挑戰,是或多或少減損青年在教會應有影響力的原因。

她指出,強調人力資本與生活經濟風險提高的社會,教會應該如何陪伴因升學競爭壓力而無法來教會的青年?同樣也要思考,如何協助失業的教會青年、「月光族」、以及因長工時或彈性工時工作而無法來教會聚會的青年?如何與喜歡創新、不受傳統教義或教會文化束縛的青年對話、互動?

同樣是對於青年影響力衰微的看法,張懋禎則指出,在態度上,牧者與教會應該對青年從「保護性思維」轉變為「全人發展」;這裡的保護性思維,背後其實有種「青年不夠成熟」的想法;因此,青年經常無法感受到牧者或教會對他們的認同、了解、與信任。

這個現象,其實從青年很少有權參與教會事工決策的實況可以看出。為此,張懋禎直指數據,青年在教會裡擔任長老的比例是1.34%,擔任執事的比例是10.29%,是作該現象的有力引證。

1981年出生,未滿卅歲而就任台北內湖教會執事的洪世凡指出,數據必須向上發展三倍以上,否則高齡化社會趨勢,沒有體力充沛的青年長執擔任牧師同工,教會就難以扮演好「社會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尤其長老教會宣教的信念,是踏出教會重視社會關懷面,就更需要有活力的青年同工投入長執會裡。

1975年出生的台中柳原教會執事張玉旻則指出,該數據並不令她感到意外,尤其在青年擔任長老比例太低,只顯示整體長老教會對於青年不大重視的態度;不過,她也看見有一些地方教會正努力革新,朝向青年事工的方向邁進,青年人數漸增,因此相信在未來,這樣比例偏低的數據會有所提升。

另一位1974年出生,不願具名但隸屬中部中會的某教會蔡姓執事,他在公司的工作是勤跑外務才能養家餬口;而多數教會兄姐普遍認為,要擔任長執者應該要有好名聲;但在長老教會普遍認定的好名聲,卻是要擁有社會、經濟等地位。也難怪,像他這種在社會經濟狀況不甚好的青年,大多不會受到會友肯定而被推薦、受選為教會長執;至於他能擔任教會執事,只能說是神蹟。

然而,卅八歲就任台北松山教會長老的洪偉能就指出,松山教會是有計畫的培育青年,成為有影響力的長執,因為以他現在四十一歲年紀來說,台語、華語相互變換順暢,除了可以與年長者、青少年溝通無阻礙外,也因為有衝勁、創新的思維,是讓年長者放心,讓青少年踏心的最佳媒介;因此,長老教會要能成長,更重要是要對社會身體力行繼續付出貢獻,就必須正視這數據,讓青年擔任長執的比例提高才是。

不過,對於教會普遍認為「青年不夠成熟」的保護性思維,這些受訪的青年長執也不避諱的一致承認,今日青年確實不夠成熟,但是,教會不能因此而因噎廢食,阻礙了教會與社會共同呼吸的脈動。

他們並指出,教會必須要透過適當、適切的輔導或是牧師,給予青年信仰靈性的操練與培育,培訓出在教會服事穩定的青年,然後再給予他們參與長執任務的機會,共同與年長的長執同工承擔教會興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