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複雜經濟知識講得讓阿公阿嬤都懂的經濟學人陳博志,於日前受邀至南部某教會的演講,談「後ECFA時代的台灣」,小弟沒前往聽講,但是據聽講的人瞭解,陳博志強調「顧好其他國家無可取代的國內經濟」,小弟猜想他應該是指台灣GDP(國內生產總值)要靠消費的能力去提升。
GDP是幾項經貿數據的總和,其中,消費數據是穩定GDP的最重要的元素及最堅實的堡壘,這是經濟學問的基本教戰,但是台灣對GDP成長的概念,卻長期重心放在外銷市場,從過去的家庭代工到今日的科技園區,不斷消耗台灣大地的資源,讓外銷產品的製造水準得以日新月異、精益求精,商品得以精緻細膩,可是內需市場卻是乏善可陳,此點可以從各觀光景點仍舊雜亂無章的現象窺知一二。
此基本教戰到台灣政治人物的手裡不用,為何?原因是背後還有一個可怕的迷思,它叫做「外匯存底」,猶如台灣領政者趨之若鶩的一帖春藥,造就出全面仰賴出口成長所帶來GDP成長的經濟政策,李登輝、陳水扁如此,馬騜亦然。
GDP是簡單的數學問題,與外匯存底沒有絕對關係,但是執政者往往會刻意劃上等號,這是要不得的短線操作。反觀中國十二五的經濟計畫開拔在即,提升內需市場是他們計畫的重點,小弟相信,中國未來仍然是GDP亮眼的國家,從世界工廠轉型到世界市場,透過消費力道牢牢穩定GDP不墜。台灣卻還在死撐著出口,尤其關愛的眼神放在毛利低到奔淚的資訊產業,不是春藥的內需市場,當然引起不了國家領政者的興趣。
曾經擔任扁府經建會主委的陳博志,這官職可是研擬國家經濟發展的首席官,如今於演講中強調顧好國內經濟,無疑是肯定內需市場是穩定GDP成長的重要性,讓小弟有時光錯置的感覺,當年他為何不用,如今卻反手暗諷馬騜,我看是五十步在笑百步,說穿了,也不過就是個政治ABC的學問,就是民粹依然可用。
欲提升民間消費的力道,大多數貼近內需市場討生計的全民百姓,薪資調漲的幅度就得必須趕過通貨膨脹的速度,而前提是發放薪資的企業就得獲利滿滿;可是,內需市場因為不是領政者趨之若鶩的春藥,於是提生GDP重要係數的消費數據便成為領政者食知無味、又棄之可惜的無所謂政策,想當然爾,陳博志強調「顧好其他國家無可取代的國內經濟」,如果經濟政策沒有轉型,發展內需市場的比重沒有拉高,哪裡來的消費力道?以前不做,現在才說,這幫經濟高人吐的不是政治語彙的口水,那還會是什麼?
拉雜了一堆,也許是因為小弟於明日要去採訪「秋鬥」以前,忽然看到曾經是經濟發展首席官的一席話,當然聯想李、扁、騜等短線操作的經濟發展政策,破壞環境已經不在話下,令人火大,所以抒發,也難怪有個團體會叫做「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當然,他們一定會去「秋鬥」!